AIoT的黄金时代发表时间:2022-10-18 17:34 2022年,一家最高日产28000台空调的产线,已经完成孔位加工的空调底板,一块块滑过摄像头,如果底板加工有质量问题,工位上立刻响起报警声,红蓝灯光会一直闪烁。每天这28000块毫无生气的钢铁零件,不是被人,而是被机器和系统关注并识别,从而进入了一个工业革命以来的新世界——AIoT,万物智能互联的世界。 其实,27年前有人就预见了这一类似场景:1995年,比尔盖茨在《未来之路》中想象新世纪的家庭空间。 “人们可以佩戴一个电子饰针与房子相连,电子饰针会告诉房子你是谁、你在哪,房子将用这些信息尽量满足你的需求。” 但这段话轻描淡写地被遗忘了,比尔盖茨对于互联网的想象吸引更多的注意力,以至于,AIoT和Internet这二个注定要颠覆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革命性技术,在以后的二十几年里走出了不同的发展曲线。 那年1月,中国电信开通了北京、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节点。24岁的马化腾在《计算机世界》发表了一篇名为《BBS与FidoNet》的文章。同样年龄的丁磊终于做出一个重大决定:辞职离开宁波电信局。 凭借两年性能翻一倍的处理器,Internet世界的边界以疯狂的速度在全球扩展,然后是Internet从PC到移动端的迁移,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概貌,到2021年,全球78亿人口中,互联网用户达到48亿人。 昂扬了20多年的曲线,终于平缓下来,这个行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中场,PC出货量增速长期滑入个位数。 所有人在等待另一条曲线的上扬,因为世界已经听见了一些足以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的能量正在暗涌,AIoT这一集合人工智能和智能物联网设备的行业,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前夜,一个属于万物智能互联的黄金时代正在开启。 2021年全球物联网(企业级)支出规模达6902亿美元,并有望在2026年达到1.1万亿美元,五年(2022-2026)复合增长率高达10.7%。 科技行业分析Jared Newman曾说过一段带着预测性质的结论:谁在当下忽视IoT就会被时代抛弃,正如那些在世纪之交忽视互联网的公司。而AIoT比之IoT,则将更进一步带来智慧赋能。 根据Gartner预测,到2022年结束,会有超过80%的企业级IoT设备与AI联动。随着AI技术和通讯技术从青涩到成熟,全球已经完成信息化向数字化跨越关键一步,IoT成长为更智能化、数字化的AIoT。 越来越多的公司将AIoT列为又一个增长曲线。小米的AIoT业务和手机比肩为双引擎,而科技巨头海康威视2021年年报首次将业务领域定位为“智能物联AIoT”。 但毋庸讳言的是,AIoT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Internet的故事性感,也不可能以Internet的姿势狂奔,在IoT这个已经发展30年的行业,互联网时代一夜成名的神话将不会重演。 第二次工业革命耗费近半个世纪,但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只用了30年。1995年《未来之路》出版时,网络中网站数量只有2.35万个,到2011年,这一数字是2.98亿。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,数字化图景再次突变,互联网继续膨胀,到2021年,全球有91%的人拥有手机。 巴菲特曾经说过的一段著名的话:“人生就像滚雪球,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。” 其含义是需要找到有持续成长性和高天花板的行业,最终才能滚出足够大的雪球,收获丰厚回报。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完美地诠释了巴菲特这个比喻,尽管他完美地错过了众多互联网头部公司,最后抓住了苹果公司。 在互联网的高光外, IoT行业几乎和互联网同步发展,但直到和近几年才成熟的AI算法结合后,才真正显出势能。融合AI技术和IoT设备后,AIoT让IoT行业发生跃迁,真正进化为厚雪长坡赛道,有望将成为后互联网时代新的瞩目点。 和互联网在虚拟空间的连接不同,支撑物联网的包含感知层、传输层、应用层,从感官到抽象层层递进,只有三个层次皆不断进化,这一行业才可能走上加速之路。 在感知层,过去搜集信息只能依靠简单的传感器,如温度计、可见光传感器等,收集的数据质量差、维度低。 但智能传感器诞生后,大大拓展数据收集边界。智能穿戴设备完成人体指标数字化,摄像头、无线设备构成智慧城市智能基础架构的核心。 ![]() 汽车气象传感器 随着集成电路、MEMS芯片和纳米材料技术进步,国内的车用传感器、医疗传感器已经有了重大突破,红外线、紫外线等不可见光感知器早已落地应用,甚至已经出现了低成本、小微型化节点的纳米传感器。同时,多维跨域感知、不同的传感技术实现了相互融合,光敏传感和声敏传感组合后同时感知,带来更丰富的信息。深入、快速、高效的数据收集成为可能。 而在传输层,5G普及后,端到端的网络延迟只有4G网络的十分之一,通畅的传输通道加上大数据、边缘计算加持,智能传感器不再仅仅能够“感知”,而且承担“思考”的作用,成为数据处理的第一站。 正因为感知层和传输层的革命性进步,最终迎来物联网应用层的飞跃。 需要注意,IoT时代,数据通道越来越重要,甚至成为处理前哨,但过去算力匮乏,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单维度线性感知、联网、计算,当AI释放计算力,网络化的计算智能大幅提升计算速度,人工智能加持IoT,行业才可能实现数据感知到数据认知的飞跃。 阿基米德曾说过一句名言:“给我一个支点,我就能撬起地球” ,从这一点看,AI技术正是IoT的支点,有了这一支点,AI、云和大数据构建的数字孪生,用户得以在数字空间提升机器智能化,让覆盖全球物联网数据从“原石”转化为可用的“珍贵矿产,驱动知识生产革命跟进一步。 目前来看,感知层、传输层、应用层的技术经历过底层技术的漫长发展,有更深的积淀,必然也会迎来更长更有力的爆发期。 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报告显示,全球数字化转型市场规模将将从2021年的5215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1.2万亿美元,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9.1%。 基础设施搭建日益完善,市场需求已然升温,物联网还在快速生长、连接,物信融合正在进行中。 显然,此时,正是进入AIoT行业的最佳时期。从传统安防企业到互联网巨头、AI公司,陆续进入到这个行业。 以一向低调的安防圈为例,近些年,纷纷明确提出AIoT的战略,这既是由于在AIoT上技术能力的积累不断成熟,也是因为其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安防走向了更广的智能物联业务,故而从安防公司向AIoT公司进化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。 海康威视CEO胡扬忠曾表示,如果说过去20年,海康威视成为全球最大的安防厂商,未来10年,海康威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AIoT厂商之一。 不像互联网行业追求“唯快不破”,每一家进入AIoT行业的企业必须明了并接受的前提是:这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大行业,但却是一个慢赛道。 一位业内专家曾给出一个生动的比喻,来形容互联网的“快”和AIoT的“慢”:如果说致力于连接的互联网行业像是在“造摩天大楼”,连接万物的物联网行业则是像在造一座复杂的“立体城市”。我们可以迅速造好大楼,甚至看到每一天楼层数目的变化,但造城是个浩大而缓慢的工程,它不仅需要地面的高楼,还有隐藏于地下的管网,是一整个生态系统的环环相扣。 AIoT行业即使进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代,也未必有不断的跳跃式爆发,更不可能出现如Facebook或亚马逊那样病毒式席卷全球的扩张。 1842年,曾国藩在给兄弟们的家书中,曾经写下一段话:“用功譬若掘井,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,何若老守一井,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?” 其含义为:下功夫做大事就好比挖井取水,与其挖几个井都挖不倒泉水,还不如老是守一口井挖下去,一定全力挖到泉水,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 当互联网时代短线投机已经司空见惯时,进入AIoT的公司将会发现,这个行业最后活下来的是一群诚实的长期主义者,他们无疑是一些懂得挖好“深井”的公司。 曾国藩的智慧流传百年,弥久历新,他当年用以勉励自己的话语,同样也是企业的长青之道。尤其在需要深耕的慢赛道,更要将挖好“深井”的思维刻入基因,耐住寂寞,经得诱惑。 厚雪赛道的特质是长时间的维度上,也拥有足够广阔的容纳性。根据麦肯锡预测,到2025年,全球AIoT市场规模将达到11.2万亿美元,这一数字是2017年的10倍。 相比互联网进入存量市场后惨烈的厮杀,AIoT行业无疑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,离红海的近战阶段还很遥远。 AIoT产业链长而分散。从最前端芯片-通讯模组-感知设备-射频识别技术到通道层面的无线通信到应用端SaaS平台和人工智能平台,各个颗粒度的厂商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地。 以感知层为例,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报告,从2020到2027年,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将以18.6%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,2027年将达到1436.5亿美元。 但AIoT巨大成长空间背后,却一个难以赚快钱的行业。“AIoT不像那些有大项目、大单品、大平台的行业,它有自身的特点。”一位从业20余年的从业者表示。而这一特点即是碎片化带来的极度分散。 C端家庭用户和B端企业客户会有完全迥异的软硬件要求和期望,B端用户涵盖不同行业,即使同一行业内部不同客户之间也有千差万别的细微需求。AIoT显然无法以可复制的标准产品满足用户需求。 碎片化意味着非标,想要迅速获得边际效益的快公司会发现很难短期内看到成效。对于一家企业而言,要从技术、产品、营销、生产等各个方面接受碎片化对效率提升的限制,去想方设法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化,才能腾出盈利空间。满足碎片化需求开发和快速交付的体系,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。 以物流读码为例,客户们有不同尺寸的二维码和条码,这些条码在不同的光线、角度下呈现度不同,都会影响读码结果。仅仅是补光就要给出不同解决方案。目前AI技术都是基于训练的模型,需要采集不同行业样本、做不同算法选择,并非只是简单掌握算法模型就能落地。 这也是AIoT行业公司区别于互联网公司高调光鲜的原因。在这一赛道的参与者更需要吸纳务实低调的做事态度,而非互联网流量为先,高举高打的思维。 前面提到的曾国藩从6岁读书到27岁中进士,以书生之力创造了不大不小的军事史奇迹。制胜法宝无非六个字: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。不得不说,这不过是他领军前在文渊阁任文职时挖好“深井”人生理念的落地。 以AIoT产业来说,“井”的深度必须直达用户需求的每个场景,解决碎片化需求,要从底端到地面应用的全通道重铸。 比如在生产端,碎片化意味着小批量、多批次、大规模的产品制造需求,极其考验公司的弹性化交付、精益生产能力,甚至有些产线的改造通常要耗费十年以上反复研究测试。 另一方面,碎片化背后是复杂、多样化的使用场景,需要释放多维度、大范围感知技术。以海康威视为例,提供的硬件设备型号已经接近3万种,使用场景从可见光延伸至全电磁波谱。只有这样的硬件覆盖度,才能满足大小不一的颗粒度。 除了在智能物联网感知技术上的突破,AIoT也是个站在AI、物联网、通讯交叉点的行业,必须动员足够多的参与者融入生态。只有在赋能行业、研发不断精进的过程中,AIoT企业才能理解不同行业的上下游需求,积累起自己的护城河。 ![]() 以极端温度场景为例,在低温环境,海康威视和行业客户合作,推出冷库专用相机,针对结霜起雾做了特别优化,能在-60度情况下正常工作。而在高温场景,海康威视和多家冶炼厂合作相应方案,热成像相机可以在1500度极高温环境下运作,并且针对冶炼厂需求,接入了轨道机器人、环境传感器等设备,实现在线监测、实时预警、检修任务指派等特殊功能。 标准化产品能通过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完善,但定制化的客户洞察只能靠案例和场景完善、拓展。当落地案例足够充裕,便能将“定制产品”的客户共性需求转化为“基线产品”,降低边际成本,实现规模化和个性化并存,最终领先于对手。 这考验的不仅是硬件生产制造或软件开发,而是从前端到后端综合全链条落地、跟进能力。这种细颗粒度解决碎片化需求的路线,要求公司具备耐心和决心,甚至接受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魄力。 有了一批行业愿意沉下心挖好“深井”的公司,不惜余力的坚持,AIoT这一价值万亿的大赛道才展示出无限潜能。从点走向面,最终形成网络后,AIoT将重新定义空间和联结,打破物与物之间的界限,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掀起新的波澜。 |